当前位置:新闻资讯 >> 行业新闻

国务院常务会议:质量认证成大国利器

发布日期:2017-9-12 8:27:14 访问次数:2521

 

9月6日,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,部署在更大范围推进“证照分离”改革试点并再取消一批行政许可事项,使营商环境更加公平公正;确定推进质量认证体系建设的措施,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升中国制造品质。

会议认为,按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,推行和强化质量认证这一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,有利于加强质量监管,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,促进中国制造提质升级、迈向中高端。


1、大力推广质量管理先进标准和方法,以航空、铁路、汽车、信息等产业为重点,利用信息化、智能化手段,加快完善和提升适合行业特点的质量管理体系。2018年全面完成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升级,并逐步扩大认证覆盖面,引导各类企业尤其是服务型、中小微企业获得质量认证。

解读:ISO 9001:2008即将于2018年9月失效,企业应尽快升级到ISO 9001:2015新版标准,预估政府将会出台项目扶持或限制政策,鼓励各类企业获得质量认证。

 

2、引导和强制相结合。对涉及安全、健康、环保等产品实施强制性认证。采取激励措施,鼓励企业参与自愿性认证,推进企业承诺制,以接受社会监督。大力开展绿色有机、机器人、物联网等高端产品和健康、教育、电商等领域服务认证,打造质量品牌。

解读:质量认证目前还属于自愿性认证,预计以后针对部分的行业,将会采取实施强制性认证措施。


3、探索创新质量标准管理方式,对新技术、新产品、新业态实施审慎监管。

解读:针对新技术、新产品,认证审核将更谨慎,容错率更低,某个环节准备不足可能将直接导致认证失败。

 

4、强化监管,严格资质认定标准,加快推动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与政府部门脱钩,培育发展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。清理整合现有认证事项,取消不合理收费。建立质量认证全过程追溯机制,严厉打击假认证、买证卖证等行为。

解读:进一步强化资质认定的条件、审核、评定、监管等流程标准,相关资质将更难以通过,有需求的企业应尽早完成资质认证。

 

5、深化质量认证国际合作互认,加快建设质量强国。

解读:深化国际互认,将进一步提高我国第三方认证机构所出具认证证书的含金量,进出口型企业将更依赖资质证书完成跨国合作。


质量是新常态下经济转型成败的关键


商品和服务的质量优劣,直接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和安全保障权,关系到制造业和各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,关系到我国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的成败,还关系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败。没有完善的质量认证体系,好企业即使产品质量好,也无法脱颖而出;坏企业即使产品质量低下,也可能在市场招摇过市。这种优不能胜、劣不能汰的逆潮市场效应,对于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个重大障碍。推进质量认证体系建设,抓住了制约我国企业产品质量提升的制度瓶颈。从健全质量认证体系入手,可谓抓住了牛鼻子,也刺中了痛点。



李克强总理在首届中国质量(北京)大会上强调树立中国质量新标杆,确立中国质量对市场的硬承诺



质量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


在质量领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质量品牌建设。推进质量认证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,是在不断完善针对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的政策体系,提升中国制造品质。

一是为质量提升提供制度保障

把质量认证体系提升到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的高度,而不是仅作为一项质量技术基础,为实体经济优化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制度保障。

二是适应当前质量工作新要求

随着新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,传统产业智能化发展以及不断涌现的新兴产业领域,需要采用新的技术手段,针对性地完善和升级质量管理体系。

三是营造共赢的质量工作局面

政府监管要强制和引导相结合,激励企业自愿承诺,保证认证机构的独立性,培育形成一个激励相容、共同参与的质量工作新局面。



李克强总理在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上作出重要批示,强调“弘扬工匠精神  勇攀质量高峰”


质量是强大自身、走出国门必由之路

一是从加强质量技术基础建设和推广质量管理先进标准两个方面,提升标准的先进性、有效性和适用性,建立健全适应不同行业特点的质量管理规范,进一步挖潜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基础作用;

二是从加强监管和完善服务两个角度,建立全方位、全链条的质量认证监管机制,培育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,充分激发认证市场主体的活力;

三是从鼓励引导和强制要求两个层面,建立行业分类和产品质量分级制度,健全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,运用国际通行的认证认可手段,推进质量认证国际合作互认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工作时间

早9:00 - 晚18:00

周六日休息

13582735107